健康新訊  

(大紀元記者李熙綜合報導)一般而言,雙腳施力均衡,兩個鞋底腳掌和鞋跟就會磨損得很平均,如果新買鞋子,6個月磨損不超過20%為正常狀態,但3個月內就磨損20%~30%,就需要進一步釐清是否健康亮起紅燈。

人在走路時,雙腳承受總重量是體重的1.5倍,雖然走路姿勢跟個人習慣有關,不過當足部結構發生問題,就容易影響到膝蓋、骨盆等骨骼結構,可以從鞋底磨損狀態,看出走路步態正確與否,並反應身體健康狀況。

1. 鞋底外側磨損

走路內八字會增加關節的壓力,長久下來,腿部的骨骼變形,也可能是兩腿的膝關節向外分離,導致小腿脛骨向內翻轉一定角度,而形成O型腿。這種走路方式也會使得前骨盆傾斜,產生疲累感、腰背部疼痛,無法久站久走。

另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高弓足,在行走時也會出現後足內翻往外施力,與容易腳踝扭傷不穩的現象,讓體重向腳外側傾斜,造成鞋外側磨損明顯,可能導致肩膀酸痛、關節扭傷損傷。長期的受力不均也會導致膝蓋外軟骨的磨損,引發關節炎等。

2. 鞋底內側磨損

正常情況下,一般走路呈輕度外八字形,鞋跟或多或少都會磨損,主要重心在腳跟中間偏外一些。但邁著嚴重外八的走路姿勢,這種走路方式會給髖骨施壓,較易造成鞋後跟內斜與鞋跟過多的內側磨損或是鞋口變大,久而久之膝蓋會慢慢外移,雙腿的膝關節向內收攏,導致小腿脛骨向外旋轉了一個角度,變成X型,醫學上稱為「膝外翻」。

足底壓力會向外分佈,造成膝內側受力過多與軟骨磨損退化,等到上了年紀,容易膝關節疼痛,並加速關節的退化。

另一原因,為扁平足使腳部的彈性作用大大降低,受力較集中在中下半部內側腳底位置,讓小腿肌肉緊繃酸痛,進而可能導致抽筋或室內側踝關節腫脹。

3. 大腳趾外側磨損

大腳趾外側磨損多由於拇指外翻所造成。走路時,這類型的人會習慣腳跟過早抬起,將較多的壓力施加於前掌及拇趾之上。拇指外翻通常是先天造成的,也可能因為腳尖長期朝下伸展導致的,如久坐,經常穿高跟鞋等等。

建議可將鞋墊前外側的地方增加鞋墊,給予支撐減低其壓力,並且少穿鞋面過窄、鞋跟過高的鞋子,平時經常舒緩小腿肌肉、活動腳踝、放鬆跟腱,來改善調整錯誤的步態。

4. 腳趾處磨損

如果腳掌比較寬大,鞋子太小,鞋面上明顯可見腳趾頂出來的痕迹,容易導致嵌甲或爪形趾。當前腳掌承受的體重不平均,腳趾關節變得不穩,從而讓腳變形。平時應該選擇楦頭寬大一點的平底鞋,讓腳趾能在鞋內自由伸展。

5. 鞋口磨損

鞋口磨損通常是因為鞋子太大而造成,走路時,為了適應鞋子,前腳掌與鞋墊間的摩擦會增加,因此常常摩擦鞋口,造成鞋口內側的磨損,反覆摩擦容易後腳跟起水泡、引起足底筋膜炎等症狀,加上前腳掌過度用力,還會導致脛骨和小腿的急性疼痛。因此,挑選鞋子的第一要素即為合腳舒適。**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4/10/1/n4262112.htm%E7%9C%8B%E9%9E%8B%E5%AD%90%E7%A3%A8%E6%90%8D%E9%83%A8%E4%BD%8D-%E5%8F%AF%E7%9F%A5%E8%BA%AB%E9%AB%94%E5%93%AA%E8%A3%8F%E4%BA%AE%E7%B4%85%E7%87%88.html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PPO STO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